首页 > 环境保护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创新构建绿色供应链
发布:2020-07-25 16:24:32 作者:毛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行了统筹安排,为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指明了方向。会议明确提出:“完善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发展绿色金融,推进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今年两会期间,也有不少代表委员围绕推动企业绿色发展建言献策。比如全国人大代表张天任建议,建立绿色发展企业保障机制,维护绿色制造实体企业合法权益;全国政协委员骆沙鸣建议,加快我国绿色供应链构建和促进绿色消费;全国政协委员鲁修禄建议,尽快抓紧制定产业链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保护和支持产业链集群化发展,促进产业链的自我供应和消费。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成为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制造在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源源不断提供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在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的生产方式已难以为继,应探索形成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新路子,实现制造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绿色供应链作为一种创新型环境管理方式,在传统供应链管理中融入了全生命周期、生产者责任延伸等理念。依托上下游企业间的供应关系,以核心企业为支点,开展绿色供应商管理、绿色采购等工作,可以持续推动链上企业提升环境绩效。打造绿色供应链,既有助于降低产业链风险,顺应绿色发展大势,又可以推动产业链协同、共赢与高质量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近些年,国家在积极营造制度环境,鼓励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2014年12月,商务部、原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企业绿色采购指南(试行)》,明确提出通过绿色采购带动绿色供应链建设。紧接着出台的《环保“领跑者”制度实施方案》和《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也都有相关规定。2016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构建绿色供应链产业体系”,国家对绿色供应链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十三五”以来,国家更是密集出台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绿色制造 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导则》等相关政策标准,并配套实施了绿色制造系统集成、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示范等项目,调动起了部分企业的参与热情。从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的绿色制造示范工作看,通过四批征集工作,已经有90家企业成为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大部分中国企业主动打造绿色供应链的意愿并不强,主要原因如下:一是企业认知度普遍较低。我国绿色供应链实践起步较晚,企业特别是广大的中小企业还不知什么是绿色供应链,更不知如何去做。即使部分企业对此有所了解,往往也存在偏差,有的将绿色供应链简单理解为绿色采购,有的将其等同于绿色物流。二是管理体系建设难度大。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涉及公司的战略规划、管理制度、信息公开、技术改造等多方面内容,往往需要生产、采购、环保、销售、信息等多部门协同推进。在一定程度上讲,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把手”工程,若公司决策层不重视,将无法推动。即使企业已经开始了这项工作,若决策层没有坚定的信心和持续投入的决心,也很难做好供应商分类管理、供应商能力建设、现场审核、信息公开等工作。三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在生产环节,一旦下游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上游企业往往需要购置绿色物料、优化生产工艺或者购置更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等,相关成本往往会随之增加。在消费环节,虽然从全生命周期看,绿色产品环境影响会小于普通产品,但是绿色产品的销售价格往往较高。当前,由于缺少一些稳定性、普适性的绿色财税金融政策,尚未形成推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制度氛围,还难以调动起广大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的热情。对推动企业参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建议为调动起广大企业参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积极性,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积极营造氛围。以《绿色制造 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导则》为指导,出台分行业的推荐性标准,并结合我国绿色供应链实践最新进展,对相关标准进行修订,为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提供模式参考;组织行业专家和优秀企业代表深入地方和企业,开展政策宣贯和经验分享工作,持续营造氛围;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第三方机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政产学研用协同,全面推动工作开展。二是进行重点引导。建议采用“抓大放小、逐步推进”的工作思路,率先引导行业龙头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为其提供技术、资金、能力建设等支持,全面提升其对产品设计、生产、流通、销售、回收、再利用、处理等环节的管理能力。进而推动设计商、供货商、生产者、物流商、经销商、消费者等主体行为转变,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格局,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生态环境影响。三是加强正向激励。建议进一步加强政府引导和相应的经济激励,积极营造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社会氛围。一方面,从供给侧发力,给予绿色生产企业相应的经济激励,特别是加大税收减免力度,放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审批门槛,使企业可以在生态环保工作中受益,进而提高绿色产品的供给水平;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司法及执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企业,彻底扭转“劣币驱逐良币”局面。另一方面,从消费侧发力,积极营造绿色消费氛围,重点以绿色产品消费带动绿色采购,出台统领各类市场主体绿色采购活动的法律法规,对于政府采购要着重明确要求和规范采购程序,对于其他类型主体的采购则着重进行激励和引导。(原文刊登于《中国环境报》2020年6月1日版,作者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能源资源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相关推荐

关注企业法治网微信公众号

友情链接